系统评价方法目录

系统评价方法

什么是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

systematic review 和meta分析有何不同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有哪些

系统评价方法

系统评价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系统评价方法,它通过对系统实施所需投入的成本和可能带来的效益进行比较,以确定系统的经济价值。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评估项目的可行性、方案的选择以及系统的性能等方面。

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需要收集系统实施所需的成本数据,包括设备购置、软件开发、人力成本等。同时,也需要对系统可能带来的效益进行预测,如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等。通过对成本和效益的比较,可以得出系统的经济效益比,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是一种针对系统性能和成本之间关系的评价方法。它通过分析系统性能的变化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在一定预算约束下,如何分配资源以最大化系统性能。

在进行成本效用分析时,需要收集系统性能指标和成本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系统性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曲线。根据曲线,可以确定在一定预算下,如何调整系统性能指标以最大化效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评估系统的优化方案、资源分配以及预算规划等方面。

三、决策分析

在进行决策分析时,需要明确决策目标,并收集各种可行方案的数据。然后,根据决策准则,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估。常用的决策分析方法包括风险决策分析、多目标决策分析和不确定性决策分析等。通过决策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四、综合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对多个性能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它通过对多个性能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或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以得出系统的综合性能指标值。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复杂系统或项目的全面评价。

在进行综合评价时,需要确定各个性能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标准。然后,采用适当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各个性能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或模糊综合评价,以得出系统的综合性能指标值。根据综合性能指标值的大小,可以对系统或项目进行排序和比较。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等。

五、其他评价方法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系统评价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评价方法,如专家评价法、用户满意度调查等。这些方法适用于特定的评价场景和需求。

用户满意度调查是一种直接获取用户对系统满意程度的方法。它通过向用户发放调查问卷或进行访谈等方式,收集用户对系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用户直接相关的系统进行评价。

什么是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一)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是利用各主要财务比率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综合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

该体系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起点,以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为核心,重点揭示企业盈利能力及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以及各相关指标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

  (二)沃尔评分法

  企业财务综合分析的先驱者之一是亚历山大.沃尔。

他选择七种财务比率,分别给定了其在总评价中所占的比重,总和为100分;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求出总评分。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您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哟。

  再次感谢您的提问,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systematic review 和meta分析有何不同

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共同或交叉使用,如果精确区别的话,当系统综述采用了定量合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时可以称为meta分析;而未使用统计学方法的则为定性的系统综述。

也就是说系统综述包括:定性和定量的两种,后者一般为meta分析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有哪些

内部控制评价方式,是指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基本形式,是解决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到底如何进行的问题。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到底如何进行,从内部控制评价本身以及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详细全面评价和风险导向评价两种方式。

◎详细全面评价。

详细全面评价,就是以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为参照物,根据内部控制框架的构成要素是否存在,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然后,测试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最后,综合设计和运行的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总体评价,评估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判断是否存在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显然,详细全面评价是一种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企业最初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或日常的评价中应用较多,主要是采用“内部控制调查问卷”和符合性测试,对企业已经存在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评价报告中的建议也是“审核数豆子的人是否将豆子数得一粒不差”。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从控制到风险,即从内部控制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比较适合用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保持,而对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不十分恰当,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结论不可靠性等不足。

根据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评价内部控制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内部控制的框架或标准本身是一个通用的框架,更多地关注内部控制的“What and Why”,尽管这些框架或标准提供了评价有效性的标准,但不够细致,不足以说明如何完成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风险导向评价。

风险导向评价,就是以风险为导向,首先,要评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其次,识别和确定组织充分应对这些风险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即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应对相关目标实现风险的有效性;第三,识别和确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评价现有的控制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运行;最后,对控制缺陷进行评估,判定是否构成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这种方式是从风险到控制,即从内部控制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到内部控制,充分体现了“自上而下,风险基础”的理念。

“自上而下”方法由评估组织整体层级的控制开始,然后到具体作业层级控制的测试,主要体现在:从财务报表整体开始,然后到账户、披露;从公司层面的控制开始,然后到活动层面的控制。

“风险基础”主要体现在:以评估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为起点;关注重要的财务报告和披露风险与问题;仅评价充分应对风险的控制;证据的获取和场所的选择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评价结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也是风险基础的,判断有效与否是根据内部控制是否相当可能没有防止或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要错报。

风险导向评价方式可以充分考虑企业特定的情况,避免与内部控制框架的简单核对,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性和更广泛的适用性及灵活性;关注最重要的风险,提高了评价的成本效益和效率。

不过这种方式与详细全面评价根据一个确定的框架来评价相比需要更高程度的专业判断。

风险导向评价是一种现代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要求评价人员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把评价的起点放在关注企业发展战略和识别企业业务流程的风险上,分析风险,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和方法。

特别需要指出,评价内部控制并非为了控制本身,而应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在风险导向评价方式下,评价人员更为关心的是下列问题:与控制相关的目标是什么?这种控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种控制是否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有益?是否存在重复控制?什么样的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控制的效果是否影响管理当局决策?风险为导向评价方式下,评价人员大多采用内部控制自评(CSA)、内部控制矩阵法、利用网络信息开展动态评估。

从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内部控制评价基本上都趋向于采用风险导向评价方式。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公共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2007年分别发布的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的指南(SEC,2007)和内部控制审计准则(PCAOB,2007)都采用了这一方式,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年度评价也采用了风险导向评价方式。

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重视风险的方法,即着眼于与财务报告相关重要虚假记载相联系的风险,对业务流程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具体策略:运用自上而下的风险方法;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将内部控制的缺陷区分为“重要缺陷”和“缺陷”两类;不采用直接业务报告的做法;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一并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一并编制等。

在我国拟在建立以风险防范和增加价值为评价导向、以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为核心评价内容、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评估标尺的内控自我评价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来确定需要评价的重点业务单元、重要业务领域或流程环节。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条)